本文系阅读华侨大学工商管理学院林芹等人发表在情报科学期刊上的《优化SIS模型的社交网络舆情传播研究——基于用户心理特征》论文所做的笔记,由于本人水品有限,如理解存在偏差,还请批评指正。该论文引用方式:林芹, 郭东强.优化SIS模型的社交网络舆情传播研究——基于用户心理特征[J]. 情报科学, 035(003):53-56,75.
作者通过构建一种基于SIS模型的舆情传播模型,并将其中加入了心理特征。具体模型和解释如下:
其中$I$表示参与者,S表示未参与者。参数具体解释如下:z表示治愈率;x表示信息风险感知;j表示接触率;c表示沉浸体验;q表示情感距离。
作者在论文中提出的三个心理学特征具体含义解释如下:
-
“沉浸体验”是指用户使用社交网络的专注水平和沉浸程度,假设其为c。沉浸体验会使用户产生时间扭曲感并失去自我意识,从而使得个体与任务融为一体。[1]
-
“情感距离”是指用户对传播内容中所涉及的人物事件的情感差距[2],假设其为q。一般而言,情感距离越小,用户越关心传播内容,从而推动其对网络舆情的关注程度和传播行为[1]
-
“信息风险感知”是指用户在传播网络舆情时,感知该行为会造成自身受法律、道德等风险的程度,假设其为x。信息风险感知使用户在传播舆情时会有所顾虑,并且多个谣言传播的始作俑者受到法律制裁的现象也使得用户在传播舆情时更加关注信息风险因素[3]。
数学模型:
i的变化率为:jcqs(t)i(t)-zxi(t);且满足:s(t)+i(t)=1,i(0)=i0;
由于在舆情传播过程中,更加关注的是参与者,因此:
令σ=icq/zx,因此:
因此建立起i的图像:
在该图像中,左边图像为i的增长率,当i>1-1/σ时,i的增长率为负,即如果i大于该点,则整体的传播从初始即处于减弱传播的过程中;i<1-1/σ时存在一二班导数的顶点,对应中间图片下面拐点处。右边图展示σ<0的情况。
仿真实验
1.无干预措施情况下:
2.干预状态下:
- a.不同沉浸体验下
- b.不同情感距离
- c.不同信息风险感知下
引用
[1]张敏, 霍朝光, 霍帆帆. 突发公共安全事件社交舆情传播行为的影响因素分析——基于情感距离的调节作用[J]. 情报杂志, v.35(5):42-49.
[2]孙利. 基于主题词表和FCA的海事本体构建研究[D]. 2010.
[3]成俊会, 赵金楼. 基于信息风险感知的社交网络舆情传播模型研究[J]. 情报杂志, 000(1):134-138.
声明
作为一名非科班出身的教育技术学研究生,理论水品十分有限,阅读过程中难免存在理解上的偏差,还请各位同仁批评指正。目前我正在从事深度学习以及自然语言处理和教育领域结合的研究,感兴趣的同学可以和我交流,互相学习。微信公众号:SMNLP。